关于社群产品的一点思考:理解社群

group.png

这一系列文章的说明

为什么要写、打算怎么写

  • 做过一段时间的『来往扎堆』,受 Lebanner 启发,想要系统的整理一下思路
  • 入行时间不算长,很多地方的理解还不够透彻,这篇文章只是开始,会持续的更新修正
  • 如果你也对社群产品感兴趣,强烈推荐阅读 Lebanner 的三篇文章
    社群产品经验谈:传统社群社群与社交本质需求

社区产品有两种理解

  • 狭义的社区产品:以内容沉淀为目的或结果的类 BBS 产品,例如贴吧、论坛
  • 广义的社区产品:承担特定群体内部关系和互动的产品,包括但不限于 BBS、群组等

本文后面的分析会指出:社群产品就是承担社群内关系和互动的产品。如果按照第一种理解,社区产品是社群产品的一个子集,而按照第二种理解,社区产品就等于社群产品。

为了便于区分,本文中的『社区产品』将采用狭义的概念。

社区产品的两种理解恰好也对应了社会学中『社区』的两种理解,感兴趣的同学可以研究下。
区位学的观点:社区是在一个地区内共同生活的有组织的人群。
功能主义的观点:社区是由有共同目标和共同利害关系的人组成的社会团体。

社群的定义

想要做好社群产品,先要理解社群,《社会学概论新修》中,对社群的定义是这样的

社群是指一定的人们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合体

拆解来看就是

  • 社群是一个由人构成的集合体
  • 社群当中的人都符合特定的条件
  • 社群当中人与人之间存在长期的关系
  • 社群当中的人会进行共同活动

好像有点拗口,我们不妨来举一个例子。下面哪一个可以被称之为社群?

  • A 所有美利达 DUKE 的车主们
  • B 正在同个专卖店购买 DUKE 、互相聊天的顾客们
  • C 山东大学美利达车友会

A 中的车主们有共同特点,但是互相之间不存在关系,更不存在共同的活动;B 中的顾客们有共同特点,互相之间也存在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只是短暂的存在,离开商店后就会消失;只有 C 是社群。

上面例子中,A B 两个选项的人群,在社会学中也有对应的概念,分别是『社会类属』和『聚合体』,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查阅一下相关的文献。

看完这个例子,我们其实可以总结出一个不那么严谨,但是通俗的对社群的解释,那就是

一群人因为某种原因(某个事物,某种行为,某类情感)聚集在一起(进行某类活动),并且相互之间产生某种长期的连接(关系、互动),这个群体就可以称之为社群。

社群的特征

总结出了社群的定义,社群特征也就呼之欲出了,《社会学概论新修》对此已经给出了很清晰的总结,我们此处就直接拿过来,然后顺带举一些例子便于理解,社群的特征如下

有明确的成员关系

群体内成员和群体外成员存在明确的差异,且这种差异被双方同时承认。
山东大学车友会的同学和非车友会的同学存在明确的界定,这种界定体现在会籍、会衫等方方面面。

有持续的相互交往

成员之间的关系不是临时性的,他们保持比较长久的交往。
拉练途中偶遇然后一起骑行的各个骑手并不能组成一个社群,因为他们的这种关系不是长久存在的。

有一致的群体意识和规范

成员在长期交往过程中,会产生共同的观念和态度。
车友会内部往往存在明确的职责分工和规章制度。

有一致的行动能力

在群体意识和群体规范的作用下,社群随时可以产生共同的行动。
集体体训、拉练、有规划的远征骑行。

再举一个例子,某个明星粉丝团的成员也组成了一个社群,她们分工明确,持续追踪爱豆的各种动态,并基于此进行讨论和互动。每当爱豆发片,所有成员都会一致行动,刷销量,冲榜单,乐此不疲。

社群的结构

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是指群体把成员聚集在群体中并整合在一起的力量,它包括群体对成员的吸引力,也包括成员对群体的向心力,还包括成员之间的相互作用。群体凝聚力的发展一般表现为三个层次

  • 人际吸引,这个时候群体规范还未形成或者成员尚未了解规范
  • 接受约束,成员自觉接受群体规范的约束,并在此基础上与其他成员建立更深的联系
  • 目标统一,成员自觉的将群体目标看成个人目标,群体规范作为个人行为的准则

群体凝聚力主要受几个方面因素的影响

  • 群体是否对个人存在吸引力(例如:校园中的兴趣社团)
  • 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是否一致(例如:同一小区的维权群体)
  • 群体成员之间是否存在一致性或者互补性的吸引(例如:阿混的内推群)
  • 群体领导是否得到认同和信任(例如:逻辑思维的拥趸们)
  • 群体是否正在面对外部威胁(例如:超女淘汰赛中某一选手的粉丝团)

群体凝聚力可以保持群体的整体性和协调性、保证群体成员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控制和调整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它贯穿社群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群体凝聚力的强弱变化是社群健康度的晴雨表。

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是指在某一特定群体活动中,被认为是合适的成员行为的一种期望,是群体所确立的一种标准化的观念。群体规范规定了群体成员行为的范围和准则,保证了群体成员行为的一致和协调,从而最大程度发挥群体的功能。

拿阿混的内推群来举例子,下面是其中一个的入群规则

本群目的只有一个:找工作、招人、内推,其他都是瞎扯淡。
1、进群后按照自己需求备注好昵称(如招人-公司-昵称)&(求职岗位-城市-昵称);
2、不得发广告、不得发表情、不得私自拉人、不得发语音;
3、除群主外不得发红包(实在忍不住就发不少于100元红包);
4、如有违规,一律踢走且永不让进。

看起来严苛的规则不但没有降低入群者的热情,相反,因为规则的存在,群内秩序得到有效控制,交流效率也有提升(我没入群,我猜的·-·)。

群体规模和地位结构

群体规模直接影响着群体成员间关系的数量和形式,主要表现在

  • 群体规模越小,成员之间的互动越频繁,关系也就越密切,但是群体的稳定性很低。
    (三个人组成的自行车社群,其中一个人兴趣转移,这个社群也就不存在了)
  • 群体规模越大,群体所能完成任务的复杂程度也越高,但也越容易在群体成员之间形成一个个小的群体,降低整个大群体的凝聚力。

有相关的研究表明,5 或 7 人组成的群体可以享受大小群体的红利,同时避免大群体的弊端。我不认为这个理论适用于社群产品,原因如下

  • 大部分社群产品的本质不在于社群整体的功能性,更多的是满足个人精神上对于存在感的需要
  • 个人存在感的满足对于『互动频次』和『成员关系密切』的要求并不苛刻
  • 大社群的弊端可以通过明确的群体规范和强有力的群体领导来缓解

5-7 人的概念适用于面向初级社群(例如家庭,密友)的产品,但对于大部分的社群产品来说,还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除了群体规模之外,地位结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而地位结构的核心点在于是否存在一个中心人物。不存在中心人物的群体,氛围相对民主,但是凝聚力和一致性比较差;存在中心人物的群体,民主气息较淡,但是凝聚力较强。

群体领导

除了人数极少的一些,绝大部分的社群都存在一个中心人物,称之为群体领导。

群体领导可以由内部自发产生,也可以是从群体外委任,通常这类人都具有某种符合群体利益的特征或者已经在群体活动中积极参与并做出了实际贡献。

群体领导有两种

  • 工具型领导,他的存在就是为了指引群体达到最终目标,要的最终结果。
  • 表意型领导,他的存在是为了提高群体的凝聚力,确保群体内部结构的稳定。

这两种领导可能同时存在于一个群体内,他们相互配合,最大程度的发挥群体的功能。传统中国民间作坊中的老板和老板娘,就是一个例子。

群体领导大致会有三种领导方式

  • 权威独裁型,一人决策,通常这么干的都是工具型领导
  • 民主型,与群体成员讨论共同决策
  • 放任型,几乎不进行任何管理

群体决策

群体决策是指群体活动中,对遇到的问题做判断和决定的过程。

群体决策的过程通常分为四个阶段

  1. 搜集信息
  2. 对搜集的信息进行评估
  3. 商议和争论,做出一致的决定
  4. 消除第三步带来的紧张情绪,恢复融洽关系

群体决策集中多个个体的智慧,弥补了单个个体在认知和经验上的不足,往往可以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例如 Stack Overflow 中最高赞的基本是最优质的回答,对于社群产品,这是一个可利用的手段。

另一方面,群体决策也会发生失误,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 群体内成员基于一致性的压力和氛围和谐的考虑,会不自觉的向群体意识靠拢,压制自己的看法
  • 群体决策存在『责任分散』,个体对于决策失误所承担的风险较低,更容易做出冒险激进的决策

社群的存在基础(待完成)

未完待续,接下来将会写
关于社群产品的一点思考:理解社群(4.社群的存在基础)
关于社群产品的一点思考:理解互联网社群
关于社群产品的一点思考:社群产品
关于社群产品的一点思考:移动社群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