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人生的智慧》

books-768426_640 (1).jpg

还在读,先写一部分笔记

  1. 叔本华每个论断都很符合逻辑,他很聪明,很多网上流传的名句在逻辑上没有任何问题
  2. 但所有这些很符合逻辑的论断背后有一个共同的设定

    • 如果你是一个 “完美” 的人,世间的一切都可以解释
    • 解释的一个很重要的倾向是,很多事情不是你自己的原因,而且其他人不够完美,而你又太在乎其他人的表现
    • 你应该做的是,正确的认知自己,忽略外界
    • 这很自洽,也很易读,结果就是非常容易代入,就像之前读创业维艰时写的 “这很容易让半瓶的人陷入狂热的自我肯定”
    • 就像是猜丁壳,同样出了一个剪刀,有的人是想了三重,有的人想了一重。假设对方赢了,用自己想了两重来嘲笑出剪刀的人。想三重的人,悟出自己的痛苦是因为对方的浅薄,把对方看的太高导致自己输了,“输了不是我自己的原因”,想了一重的人也很容易代入这个结论,因为外在表现是一致的,都是剪刀
  3. 这本书的悖论就是,观者数量巨大,认同者数量巨大,本身就违背了叔本华孤独的设定
  4. 大家觉得说的很对,很可能是因为大家都是不完美的,对照那个完美的人设,总能找到 diff
  5. 但即便这个完美的人设,依然存在瑕疵,那就是“情绪”,情绪是有那么多人文、社科最佳实践的情况下,世界呈现多样性的最根本原因
  6. 我不相信叔本华可以做到他自己描述的状态,查阅了一些资料,也确实是这样
  7. 之前看一个讲无间道的视频,提到倪永孝、黄志诚、韩琛三个都是心思缜密、运筹帷幄,但最后都是折在自己那些不符合逻辑的行为,比如黄志诚,身为一个警察,叹 “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私下指挥 Mary 杀掉倪坤
  8. 回到叔本华的书,这本书很像是西方人写的东方哲学,完成自洽的最后那个 “塞子” 是一个 “空”、“无为”、“自我满足”
  9. 但代入西方的思辨体系,这很奇怪,很像牛顿晚年相信上帝之手一样
  10. 当然这是个程度问题,哪怕没有找到终点,在中间向前多走一段也是好的